隨身機 (4):顏質、畫質與體積的完美平衡 - Fujifilm X100V

距離上一篇隨身機系列文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每天會隨身攜帶的手機一直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在提升畫質
所以從 iPhone 4, iPhone 6, iPhone X 一直到 iPhone 11 Pro Max
手機一直都是我每天帶出門的隨身機

直到我賣了 Fujifilm GFX

Fuji Color 一直在我的心中不去
跟徠卡不同,但有各自演繹的方式

於是念頭一轉,來台 X-mount 試試吧
雖然當年在 X-trans 剛出的時候有在德國買來玩玩
初步測試也覺得以其畫質表現真的是商當不錯
不過當時因為剛換上 5D2 以及 M240
所以一直沒有再深入接觸

而這十年來富士也一直不斷的在進步
尤其是 X-Pro 系列絕對是未來會想要入手的美品
鈦合金的機身
從當年 CONTAX T 系列就一直想要入手但沒能擁有過
在 X-Pro 上似乎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不過以 X-Pro 的價格,搭配想要的鏡頭
其實離 GFX 售出的價格太接近了一些
所以本來想說下手一台 XT30II 來玩玩就好
結果在尋覓了老半天才又想起了富士 X100 系列

這個富士 X 系列的一切開端

還記得當初驢子大大有借我摸摸看他當年新入手的 X100
那個混合式觀景窗真的就是我唯一記得超級亮點
在光學與電子觀景窗之間任意切換
兼具兩者優點的完美設計

在爬了許多文以後
發現到原來 X100 系列已經出到第五代了
而且連那顆用了十年的 23mm/2 老鏡頭也終於更新
其實一直一來都會稍微關注 X100 系列的發表
但印象中,那個光圈全開 or 最近對焦時的畫質
又每每快速的讓我回到現實
然後看完介紹就又直接忘了新機的發表
光圈不能全開的大光圈鏡頭根本落賽
但在仔細的看過了 X100V 這顆 23mm/2 II 的表現後
讓我信心大增

等效 35 一直都是我很慣用的視角
所以當初在考慮 X-mount 機身的時候
23mm 的鏡頭也是我首先考慮的部分
(X-mount 等效 x1.5)
(當然接近的 27mm 餅乾鏡也是有考慮)

富士的 23/1.4 剛出二代
(現在知道了是為了 X-trans 5 的 40MP)
一代價格掉了下來,但體積真的不小
而 23/2 這顆,表現似乎也不錯,但全開光圈不太行
不過在 X100V 入圍購買清單以後
以上這些都看不上眼了
因為 X100V 的 23/2 II 不僅僅體積小
全開光圈可用、近距離對焦畫質改善
最重要的就是,最近對焦距離夠近!

僅僅 10cm 的最近對焦距離
然後又是如此的體積與光學表現
真的是完美的搭配

加上五代的 X100V 一併加入的半套防滴防塵
完美嵌入的翻轉式螢幕
我想這台機器真的要刁難的話
大概只剩他沒有 IBIS 了

好了廢話這麼多,該上圖了
這次沒有開箱,直接看本尊

IMG_3553


上方視角

IMG_3554


換個角度

IMG_3574


再換個角度

IMG_3557


翻轉螢幕讚讚

IMG_3737


來跟元老 X100 合照

IMG_3604


新款機身邊緣更銳利了

IMG_3601


螢幕以及按鈕配置的差異
有了觸控螢幕,取消了很多實體按鍵

IMG_3591


觀景窗的進化

IMG_3583


基本的操控經過十年的演化
更成熟也更實用了

IMG_3586


跟 M240 合照

IMG_3540


機頂操控比一比

IMG_3542



用慣了 FF 的畫質
何況還上過了 4433 中片幅
其實一開始對於回到 APS-C 真的是有點疑慮
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照片以後
這些想法都消失了
而且以往一直都只拍 RAW 的我
在經過了一個月的密集測試以後
大家都說富士可以只拍 JPG 這回事
所言不假!!(但 GFX 建議還是拍 RAW)

雖然 X100V 的 14-bit RAW 檔動態依舊很高
但經過自己口味調整過後直出的 JPG
(俗稱 SOOC, Straight Out Of Camera)
還真的是修都不用修
所以儘管都一直拍著 RAW + FINE 的設定
但初次篩選照片時只要不是需要大修的圖
可以毫不猶豫的先直接刪掉 RAW 的版本

不過再經過一陣子的使用以後
又稍微改變了使用習慣
自己覺得不錯的圖會繼續留著 RAW
但不是為了那 14-bit 的動態
而是透過富士原廠軟體 X RAW STUDIO 
可以再用機身輸出不同風格的 Film Simulation
真的是佩服這樣的巧思
也難怪富士有這麼一票死忠的使用者

不僅僅是在操控上滿足了攝影愛好者的需求
在顏色上面的表現,更滿足了以往底片使用者
針對不同需求選擇不同底片表現的延伸

至於機身本身的操控
不用說,用起來非常的順手
因為基本上跟用了多年的 Leica M 沒有兩樣
而富士的選單設定依舊深得我心
還是一樣認真的可以感受到
富士工程師對於攝影的愛好與投入都展現在這台相機的操控與設定上

透過轉盤都可以快速的做設定
光圈的選擇也是一樣的邏輯
然後更棒的是多了 M240 沒有的 ISO 轉盤
這個設計真的是又往傳統底片相機邁進一大步
跟我的 Zeiss Ikon 一樣的 ISO 設定方式
(只是 Zeiss Ikon 又更完美的把 EV + ISO + 快門全部設計在同一個轉盤上)
IMG_9982


貼心的設計還包括了始祖 X100 就內建的 ND 減光鏡
從原本的三格的減光效果,在這一代提升到了四格的效果

其實一直都很讚賞這樣的設計
不過在使用的時候也常常忘了在室外開了 ND
回到室內忘記關閉
然後拍了一堆超高 ISO 的照片

而內建 ND 這個傳統
是在我跟驢子大大正式借了 X100 以後才發現為何要大費周章的內建
X100 系列都是使用所謂的鏡間快門
跟我的哈蘇是一樣的設計
好處就是體積小、振動小、全速域閃燈同步等
而缺點就是造價高
然後致命傷是最高快門速度相較傳統快門簾較慢

在 X100 系列當然就是因為他體積小
也不需要在多餘的快門簾佔空間
但是元祖 X100 的最高快門並不是全光圈同步

f/4 最高快門 1/2000,要縮到 f8 才有最高速 1/4000
而當你要光圈全開時,f/2 最快只有 1/1000

所以當我們用晴天法則來反推:ISO100, 1/125, f/16
當我們開 f/2 的時候,就算只有 ISO100, 快門也需要 1/8000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 X100 是內建三格的 ND
因為剛好從剛剛推算的 1/8000 減三格就是 1/1000 

不過老實說
儘管 X100V 已經可以全光圈都開啟最高 1/4000 的快門了
再加上電子快門還可以拉到 1/32000
富士還是很有誠意的繼續內建這個 ND 並且拉到四格的減光


至於翻轉螢幕的部分,也是很棒又很實用的設計
尤其是當沒有使用的時候
真的是不會發現可以翻開來的完美切齊
但如果未來改款時能再多個直拍時的軸向
甚至是 X-E4 那種整個上翻
可以以自拍角度確認構圖
那就真的是完美中的完美

而至於尚未加入的 IBIS
雖然原廠聲稱因為體積的關係 blah blah blah
但我覺得都是說詞
這次五代端出的牛肉夠多了
當然是開始擠牙膏慢慢放

X100V 對我來說可用 ISO 大概是 6400
儘管有 f/2 的光圈
搭配 35mm 的等效焦段換算安全快門 1/30
所以可能會有人說這樣的組合根本不需要 IBIS
但我覺得 IBIS 應該是對於錄影拍攝有更好的幫助

X100V 可以拍攝 4K/30
甚至是到 422/10bit/200Mbps 的畫質
但因為沒有 IBIS,這基本上都只能上腳架拍
所以未來如果真的有新增了 IBIS
絕對可以讓這麼一台小小畫質又突出的機器
也能夠在錄影的世界裡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最後要說的就是這個混合式觀景窗
方便,真的是方便
有著光學觀景窗的明亮與自然
食指一拉快捷鍵,馬上切換成電子觀景窗
針對嚴謹的構圖、曝光可以更安心的拍攝

而最具巧思的就是這個 eRF 的功能了
在光學觀景窗的設定下
食指一推快捷鍵
右下角將開啟小小的 EVF
讓你一樣可以確認相片的曝光或是對焦的清晰度
真的是天才的設計!!


不過可惜的是
偏愛光學觀景窗的我最後還是無法將這個功能常駐
因為在實際的使用時發現
當我以 OVF/EVF 拍攝的時候
基本上沒有 shutter lag
快門按下去基本上就是我要的瞬間
而且可以接著繼續拍
但是當我開啟 eRF 這個功能以後
不僅僅增加了 shutter lag
(我按下快門以後的一小段時間才拍攝的瞬間)
螢幕還會卡一下才能繼續下一張拍攝
真的是扼殺了整個拍攝的節奏感

但就算沒了 eRF 這個小功能
整體拍攝的感覺依舊十分完美
搭配對我來說當夠用的自動對焦 & 眼部對焦功能
讓我抓拍到了許多小朋友稍縱即逝的表情
真的是相當稱職的日常隨身機

以下放一些隨手拍
想像力製造所


想像力製造所


DSCF2588


新竹 - 國道三號北上


苗栗 - 功維敘隧道


台南 - 銀鋒冰果室


Leica Sofort


台東 - 海岸線


台東 - 觀光夜市


台東 -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


台東 - 觀光夜市


台東 -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


台東 - 多良車站


靜心湖


15


苗栗 - 功維敘隧道


苗栗 - 功維敘隧道


台東 - 池上車站



最後再補充一下自己對於 GFX 以及 X-trans 的感想

GFX 的畫質真的是讚,不僅僅是 50MP 起跳的差異
片幅的影響還是佔了很大的部分
即使光圈縮縮縮,拍出來的立體感、空氣感
讓我在 APS-C 的 X-trans 真的是無法再現 (廢話)

但是在 X-trans 卻有另外一種玩法可以有另一種立體感的展現
那就是引以為傲的 Film Simulation
富士的強項不僅僅是類似濾鏡的套用
他的底片模擬功能針對不同的曝光值會有不同的層次
而不是濾鏡那種單純的疊加

更絕的是如果再搭配一點顆粒效果
顏色的過度以及明暗間的對比
真心的讓照片的深度更有提升
當然,那另外增加的顆粒
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層濾鏡
一樣是針對曝光值有所變動

不過這個部分我沒有在 GFX 有太多的體驗
畢竟 GFX 不開任何模擬 (或者說就是預設的 RDP Provia 模擬下)
就已經深深讓人著迷

只能期待未來有一天再次入手 GFX 能夠重新好好體驗
這邊也敲碗期待有推出 100R 的一天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