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傳說中源自德國、日本製造的蔡頭 -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E 入手!

在入手了 5D2 以後,它純淨的畫質以及鏡頭解放後帶來的張力與立體感
讓小弟我又再度回到當年入手單眼的那種順暢感
快速的對焦 (比起 DP2s)、可用的高 ISO (比起 30D) 以及各種鏡頭及外接周邊的擴充性
讓在入手僅兩個月的 5D2 快門數已經破了 5000 張

儘管拍攝張數不代表什麼,但我實在很享受拍照按快門的感覺
一路走來始終就像我十多年前拿到手的第一台相機時一樣
對我這種三分鐘熱度又沒啥耐心的人來說實在難能可貴 XD

另外要提的是,可能由於 5D2 擁有高達 2110 萬的高畫素
鏡頭的好壞在此高下立判

當年靠著當兵微薄的薪晌購入,號稱 Canon 神主牌的小白 IS
在這兩個月的使用中發現,畫質竟然比以前使用 30D 時要來的軟

也就是銳利度及成像比起裝在 30D 上時要差很多 (30D 僅 800 萬畫素)
且更慘的是不僅僅是周邊的畫質,甚至連中央也慘不忍睹
難怪在 2010 年時 Canon 新推出了俗稱小白兔的 70-200/2.8 IS II 二代版
修改了鏡片設計並增加了原本未搭配的高檔瑩石鏡片以提升畫質
不過價格也從原本的 6x,xxx 來到了 8x,xxx NTD Orz
也因為這個原因,往後在選擇新鏡頭時,鏡頭能不能跟上機身也將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

話說這次是我第四次入手 50mm 這個焦段的鏡頭了
這個幾乎等同人眼單隻眼睛透視感的鏡頭,是許多人推薦練功的好焦段

由於它很容易拍出很無聊的畫面 (因為就如大家平常單隻眼睛眼所見的一樣) XD
但也因為如此,用它拍出令人驚豔的照片實在非常的有挑戰性

而我的第一個 50mm 標準鏡頭是跟著老爸 Nikon FE 的標準鏡頭,Nikkor AI-S 50/1.4
全手動金屬桶身 = 手動光圈 + 手動對焦
雖然之後曾經買過轉接環,接在 30D 上拍過了一陣子,不過實在是太麻煩了

光圈跟焦距要先在鏡頭上調整好、機身還要再相對應設定一次,整個流程與步驟就是很卡
常常拍一拍就忘記要改
還不如直接裝在 Nikon FE 上面還可以使用光圈先決模式,只要專心在對焦上
可惜洗底片的錢、時間以及底掃的部份...我還是用數位相機暢快的按快門吧 XD


第二顆則是當年跟 350D 一起購入的 Canon EF 50/1.8 II
這顆不用新台幣三千塊的鏡頭,當年入手時還是 Made in Japan (現在改為馬來西亞)
整個鏡頭不管是鏡頭蓋、桶身、接環卡口甚至是鏡片,通通是塑膠製成
不過表現相當不俗!縮光圈後畫質銳利且輕巧

可惜一分錢一分貨,組裝扎實度、對焦馬達的聲響以及發色偏冷且散景實在不是我的菜
當年在入手 Canon EF 50/1.4 前便脫手


第三顆就是前句提到的 Canon EF 50/1.4
其實這顆鏡頭我還蠻喜歡的,儘管散景有些二線性
不過顏色比起 50/1.8 II 更得我心
其他例如扎實的組裝、用料、輕巧的尺寸與重量 (290g)
實在是輕裝出門的好搭檔

然而裝在 APS-C 的 350D/30D 上相當於 80mm 的鏡頭
在一些室內場合仍舊比較不好發揮
因此當年因為剛好缺錢,所以就先跟它說聲我們有緣再見

而這次會想再次入手 50mm 這個焦段
主要也是因為 5D2 終於解除這該死的 x1.6 限制
讓它回到原本該有的 50mm
另外就是想找顆輕巧好攜帶畫質又好的鏡頭
因為我目前最小最輕的鏡頭 35L,光是長度以及重量也來到了 86x79mm, 580g
鎖定的目標也就是市面上幾顆常見的版本

Canon 50/1.4, Sigma 50/1.4 以及 Zeiss 50/1.4

其中超過四萬元新台幣的 Canon 50/1.2 以及 Zeiss 50/2 則不考慮
另外德國老牌 Voigtländer 的 40 mm f2,0 Ultron SL II 也在名單內

其實最剛開始 Zeiss 50/1.4 是被我排除的,因為它的散景實在是二線性到不行
面對雜亂無章的背景時會因為二線性的效果使得背景比主體還要吸引目光
而且是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其中 Sigma 50/1.4 在這個方面便是佼佼者

那如奶油般融化的散景以及銳利度等都一時之選
可惜,它的體積與重量跟我目前的 35L 根本不相上下
這樣就失去我當初想要輕薄短小鏡頭的目的了

而名單內裡面最輕薄的就要算是 Voigtländer 這顆 40/2 了
與 Zeiss 一樣,全金屬桶身、Canon EF 接點、日本 Cosina 代工的這顆餅乾鏡
重量僅 200g, 且鏡頭長度也僅 2.45cm!

可惜考慮了半天,雖然他的散景較 Zeiss 正點,不過立體感與顏色實在比不上

且 40mm 與我的 35L 實在是太接近
所以繞了一圈又回到了 Canon 50/1.4 身上

然而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連網路也不能亂逛
看到好幾篇 Zeiss v.s Canon 的文章才發現
Zeiss 這顆鏡頭儘管在開放光圈下散景二線性、畫質軟
但是當光圈縮到 f2 以後
不管是銳利度、色散、暗角,甚至是散景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立體感跟顏色

同樣的場景下, Zeiss 50/1.4 的顏色非常飽滿
甚至是陰天下拍出來都非常的濃豔
而層次與立體感也是栩栩如生,讓我一改之前對 Zeiss 50/1.4 的印象

百聞不如一試,反正網路購物有 30 天不滿意退貨的機制
就來玩玩看吧!

Amazon 本身沒有鋪貨,不過這間相機店的包裝還更細心
難怪過去 12 個月有八萬多筆 96% 正面評價
IMG_5446


清晰簡單明瞭的外包裝盒
上方清楚的鏡頭型號、規格以及鏡頭接環
甚至左下角也標上了鏡頭的鏡組結構
IMG_5449



盒子上標明了延長三年保固!
IMG_5455



開開開開
IMG_5458



傳說中每顆鏡頭一定會有專屬人員簽名的品保卡
IMG_5459



Carl Zeiss Planar T* 1,4/50mm 沒錯
IMG_5461



感覺好像放冰淇淋的保麗龍包裝 XDD
IMG_5462


噹噹噹,鏡頭一顆,並附贈金屬遮光罩一枚
IMG_5463


本尊現身,購買的是 Canon EF 接環的 ZE 版本
所以光圈的控制是透過機身來電子傳輸
因此桶身上沒有光圈環的機構,僅標示了簡單的景深表
IMG_5570


有了 B+W 的保護鏡,就算這鏡頭蓋上寫著蔡司我也是不會裝了 XD
IMG_5572


由日本 Cosina 代工的鏡頭
全金屬的桶身,質感、手感一流!
IMG_5573


特別又拆下 B+W 保護鏡來拍這美麗的 T* 鍍膜
雖然我的第一台 SONY 相機也有掛名 Carl Zeiss
後來購入的 Contax U4R 也有 Zeiss T*
甚至配過好幾副 Zeiss 鏡片的眼鏡
不過這還是第一次入手蔡司的單眼鏡頭
IMG_5574 (1)


T*
Planar 50/1.4 ZE T* by Carl Zeiss



跟桶身一樣全金屬的遮光罩,質感非常的好,且內面一樣有植入絨毛以削減反光
遮光罩底下打上了適用的鏡頭型號
IMG_5578


正面則是寫上了 Carl Zeiss 的字樣
而桶身上完全沒有
我想對 Zeiss 來說,遮光罩並不是一個附屬品
鏡頭 + 遮光罩才算是一個完整的鏡頭組!
IMG_5579



合體後
IMG_5581



IMG_5583



背面是 Canon EF 卡口沒錯,而且一樣有電子接點
可以控制光圈縮放,因此機身全自動模式、光圈先全、快門先全、全手動通通支援
也支援 EXIF 的寫入,可惜 EXIF 裡面僅顯示 50mm 的未知鏡頭 Orz
IMG_5586



f5.6 時的光圈葉片
IMG_5610



最小光圈 f16
IMG_5611



跟我「之前」最小顆的 35L 來個排排站
IMG_5750



甚至 35L 的遮光罩都快跟 Zeiss 50/1.4 一樣高了 XD
IMG_5751




IMG_5752



更不用提小白 IS 的碗公遮光罩了
IMG_5753



裝上 5D2 以後
IMG_3135



果然小巧 ㄎㄎㄎ
IMG_3143




試拍照片兩張 IMG_5777


IMG_5773



其他看照片請點我

張貼留言

0 留言